用好“体验”手段 携手走进音乐之门
——谈谈欣赏教学中体验手段的有效选择
宁波高新区外国语学校王 静
“体验”一词在音乐教师的交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,从概念上来说,“体验”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,是有亲身经历而且可以回想起来的。当体验和音乐联系在时我们发现,音乐体验是学生进入音乐的途径,是音乐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。
音乐体验的手段丰富多样,每位音乐教师都可以罗列出很多,如:聆听、演唱、律动、演奏、创作、器乐等等。以欣赏课为例,我们准备一节课时总会反复的问自己:作品什么地方需要体验?怎样的体验手段最有效?如果体验手段的选择不准确,势必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。
近两年在观课时,我发现有的课堂中体验手段的选择还会存在一些误区:
1.体验手段的选择丰富多样,但流于形式。
在教学中,有的教师过于追求体验手段的丰富性、课堂学生参与的活跃度,在引导学生聆听作品时设计多样的体验手段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,课堂氛围看上去很活跃。但如果对学生的音乐理解进行检测,会发现音乐并没有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,这样的音乐体验活动只是流于形式,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一定是浅显的。
2.体验手段的选择新颖独特,但和音乐作品的主要特点不吻合。
教师精心设计体验手段,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,感受音乐内涵。但在教学中还会出现体验手段和音乐作品的特征不吻合的现象。比如:有的老师观课时看到了某个不错的体验手段后,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就在自己教学中实施。所以,学生对音乐特征的理解会有偏差。
体验手段的选择是学生能否能准确理解音乐的关键。我认为,欣赏教学中的体验手段的准确选择要抓住三个关键点:
(1)从关注教学形式指向关注音乐本体。
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说过:“不管是何种教学,都意味着通过体验使学生进入音乐中,使他们关注音乐结构中的细节,这对有效体验是非常重要的。”经验告诉我,要想让学生关注到“音乐中的细节”,教师首先要细读“音乐的乐本”,提炼出作品最具表现力的地方,当教师对音乐烂熟于心,体验手段的选择从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出发时,音乐体验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。
(2)弱化语言的描述重视音乐要素的感知
2011版新课标在感受与欣赏教学领域中把音乐的表现要素放在了第一位,重要性不言而喻,吴斌老师曾经强调:欣赏课的首要目的是记住音乐主题,其次是应记住主题的变化,再次知道主题是怎样创作出来的,可以没有第二步、第三步,但绝对不能没有第一步。所以,要记住主题的体验手段的一定要体现在:从音乐作品的节奏、旋律、器乐、和声等音乐要素入手,设计体验活动,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,实现对主题的“细听感悟”,而语言的描述永远没有参与体验来的深刻。
(3)体验手段的选择遵循音乐学习的顺序和梯度
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是有顺序性和梯度性的,设计体验手段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、心理、音乐能力的发展顺序,由浅入深的设计教学活动,切勿随意组合、叠加,也不用面面俱到。
曾经听过一节二年级欣赏课《森林深处的杜鹃》,其中有一个教学片段,教师的体验手段的选择和体验步骤的安排令人印象深刻。
第一次:空间走步,感知音乐
听着音乐中“布谷”一起寻找杜鹃,顺便聆听叫声是哪种乐器演奏的。
第二次:空间走步,捕捉特殊音响
学生扮演小杜鹃,听到“布谷”做个美丽的造型。
第三次:静态聆听,捕捉特殊音响
学生围圈坐,用传纱巾的方式听到布谷声传一次,观察多少学生参与。
第四次:静态聆听,细听感悟(指向音乐要素)
继续传纱巾,听辨小杜鹃的叫声是不是都是一样的?有什么不同?
这上述教学片段中,教师安排体验手段时,学生每一次的聆听都有明确的关注点,并不断深入关注点,教学步骤清晰,学生用音乐思维的方式一步步有层次的解决音乐问题,达成教学目标。
欣赏教学中体验手段的准确选择是需要精心设计、合理规划的。我认为聆听的要求和习惯的培养是基础;学生对音乐要素的体验是关键;体验手段的顺序性、梯度性是保障。让我们用好“体验”手段和学生携手走进音乐之门。 |